目 录
文章目录隐藏
  1. 1 教科信〔2021〕2号教育部、发改委、网信办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2. 2 教规建中心函〔2016〕19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关于实施能效领跑者示范建设试点的通知》
  3. 3 教发厅函[2020]13号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
  4. 4 国发〔2021〕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5. 5 绿色校园的节能减排新要求
  6. 6 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文件

上文提到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教育信息化也必然随着新技术应用而不断发展和升级。教育科技正逐步向无界化、物联网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远程教育加速普及,校园内人-物-人互相广泛联接,人工智能将逐步融入教育全过程。未来,智能教育的发展将沿着三条路径整合:

  1. 无界化(互联网化):现有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手段将加速普及,打破时空界限的终生学习成为常态,教育与互联网商业模式进一步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并行生态;
  2. 智能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自适应学习、虚拟仿真、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与现有的教学教研手段深度融合,新的硬件终端和软件和应用产品进入课堂和生活;
  3. 物联网化:以校园内万物互联为基础,海量的传感器信息将会通过物联网深度进入信息化系统,校园内的几乎所有信息,包括教学业务信息,环境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都会以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存储、处理、分析,进而衍生更多更新的智能应用,真正形成“智慧化”的校园。

本文将介绍这类项目的政策导向和依据,在方案编制,销售推广方面都很有价值。

智慧校园能耗管理平台建设的政策背景(绿色校园建设依据)

1 教科信〔2021〕2号教育部、发改委、网信办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意见中指出:“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建设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汇聚生成优质资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拓展教育新空间。开发教育创新应用,支撑教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构。提升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广大师生切身利益。”“探索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楼宇智能管理,因需调节建筑温度和照明等,支撑绿色校园建设。”

2 教规建中心函〔2016〕19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关于实施能效领跑者示范建设试点的通知》

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统一组织,以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PPP等方式,对学校用能系统进行全面综合改造,打造绿色校园示范样板。对参与该项目的学校授予“全国能效领跑者示范学校”荣誉。

文件中在“学校节能工作开展技术路线”提到:

一、节能改造类

1. 建设用能计量监管体系。建立水、电、热、燃气等远传计量监管平台,通过用能平衡测试,能耗的横向、纵向分析,来明确学校用能状况,了解用能水平,挖掘节能潜力,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

3. 用电方面

  1. =改造更新旧设备,如取消高能耗变压器、安装节能变压器,降低了线路损耗,保证三相负荷平衡,提高供电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2. 建设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公共区域照明、道路照明、景观照明灯等分时分区控制,逐步将校内白炽灯、非节能灯改造为节能灯具。
  3. 建设学生宿舍用电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对学生宿舍的用电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
  4. 改造建筑暖通空调设备系统。主要包括:冷热源方案调整、完善自控系统及控制策略、水泵风机变频、冷水机组变频、大型组合式空调处理机组监控、系统平衡调节等。和电梯系统等,合理控制能源消耗。
  5. 实施电梯节能改造,安装电能回馈装置。

3 教发厅函[2020]13号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是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建设,推动绿色学校创建行动。

文件中强调学校方面要:引入信息科技先进技术,加快智慧化校园建设与升级,积极开展校园能源环境监测,实现校园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运营管理。引导校园新建建筑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建造,有序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和运行,持续提升校园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深入开展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合同能源管理。

4 国发〔2021〕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中强调“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5 绿色校园的节能减排新要求

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下《巴黎协定》,掀起了全球绿色低碳的转型大潮。“十四五”开局,“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智慧校园能耗管理平台建设的政策背景(绿色校园建设依据)

6 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文件

6.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6.2教发〔2013〕12号 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的通知

要抓住“节电”、“节水”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监控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科技节约;加强校园主要用能设备维护管理,强化节能措施。

6.3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6.4教技〔2018〕5号 教育部关于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6.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通知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6.6教科技厅〔2020〕1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挥地方与学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特色发展,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6.7教职成函〔2020〕3号 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通知

以大数据管理为核心,构建数据融合、互通共享、管理和服务业务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学校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6.8教职成函〔2020〕3号 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通知

以大数据管理为核心,构建数据融合、互通共享、管理和服务业务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学校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1. 智慧校园能耗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绿色校园建设背景)(附件下载)
  2. 智慧校园能耗管理平台建设的政策背景(绿色校园建设依据)
  3. 绿色校园的项目现状和建设目标(校园能耗管理平台)
  4. 绿色校园项目的总体架构和建设思路(校园能耗管理)
  5. 绿色校园平台功能设计(能耗管理/低碳节能/控制策略等)
  6. 绿色校园建设项目前端设计(照明管理/环境监测/空调控制等)

相关文章

- 联 系 我 们 -

+86 186-2315-0440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子邮箱:i@zzptech.com

工作时间:7*24h,全年无休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