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之内容是《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一部分,上文提到了弱电综合管网及布线工程的一般规定和施工准备,本篇继续分享综合布线工程的一般性施工规范和标准要求。重庆众平科技有限公司分享的本系列文章共三篇,为保证 Web 页面阅读略微调整了原文序号,完整内容见附件。
1.区域综合外网工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1.1 预埋地下管道应符合如下要求:
- 管道容量、位置、敷设方式及路由、坐标和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 管道与其它管线,如电气、水、煤气、下水道等的位置最小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 管道入口部位的处理应取防水、气、害虫等进入的措施。
- 管道通过绿化带、园区景观及其他特殊地段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1.2 室外配线设备的安装位置、容量、线缆出入方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 电缆交接箱的检验应符合《通信电缆交接箱》YD/T611-93 有关规定的要求。
- 光缆交接箱的检验应符合《通信光缆交接箱》YD/T988-2007 有关规定的要求。
- 家居配线箱的检验应符合《宽带接入用综合配线箱》 YD/T 1313-2008 有关规定的要求。
1.3 管沟开挖和回填土要求如下:
- 管道沟底须平整,沟底高程及坡度变化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石块、碎砖等坚硬杂物必须清除干净。
- 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不少于 80mm 厚的混凝土垫层。
- 排管的顺向连接间隙不得大于 5 mm 。
- 回填土前沟内应无积水,塑料管两侧和顶部不应有坚硬杂物,以免擦伤管道表面。
- 地下通信管道的最小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根据场地条件、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状况、与其它管道交叉、地下水位高低、冰冻层厚度等因素确定。管群顶部与路面的距离应大于表 4.3.1 的规定值。
- 地下通信管道的地基处理、基础规格、包封规格、段落、混凝土标号应符合设计规定。
- 管道敷设应有坡度,坡度宜为 3.0‰~4.0‰ ,不得小于 2.5‰。
1.4 塑料管道的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应根据所选择的塑料管的管材与管型,采取相应的固定组群措施。
- 塑料管道弯管道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 10m,同一段管道不应有反向弯曲(即“S”形弯)或弯曲部分中心夹角小于 90°弯管道(即“U”形弯)。
- 各塑料管的接口宜错开排列,相邻两管的接头之间错开距离不宜小于 300mm;弯曲管道弯曲部分的管接头应采取加固措施。
1.5 人(手)孔的制作与引入管道应符合以下要求:
- 人(手)孔的地基、外形、尺寸、净高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执行《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3-2006 的规定。
- 人(手)孔的施工质量检查应执行《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74-2006 的规定。
1.6 架空杆路架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 杆坑、拉线坑的深度允许偏差,应不深于设计坑深 100mm,不浅于设计坑深 50 mm。
- 架空导线的弧垂值,允许偏差为设计弧垂值的±5%,水平排列的同档导线间弧垂值偏差±50mm。
- 杆组立应正直,直线杆横向位移不应大于 50mm,杆梢偏移不应大于梢径的 1/2,转角杆紧线后不向内角倾斜,向外角倾斜不应大于 1 个梢径。
- 直线杆单横担应装于受电侧,终端杆、转角杆的单横担应装于拉线侧。横担的上下的歪斜,从横担端部测量不应大于 20mm。横担等镀锌制品应热浸镀锌。
- 杆上固定电气设备的支架、紧固件为热浸镀锌制品,紧固件及防松零件齐全;
1.7 管道进入建筑物或人(手)孔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 地下通信管道进入建筑物处应采取防渗水、防有害气体、防火封堵等措施。
- 引入管不得穿越建筑物的沉降缝和伸缩缝。
- 进入人(手)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孔基础顶部不应小于 400mm,管道顶部距人
- (手)孔上履底部的净距不应小于 300mm。。
- 人孔内不同方向管道相对位置(标高)尽可能接近,相对管孔高差不宜大于 500mm。
- 引入管出口端应伸出外墙 2m,并向人(手)孔方向倾斜,坡度不应小于 4.0‰, 进出建筑物线管应作防水坡度,坡度不宜大于 15‰。。
- 通信引入管道和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宜采用钢管,并应按照设计要求就近良好接地。
1.8 当管道采用水泥管块铺设时,应执行《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74-2006 相关规范。
2.室内综合管网工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2.1 支架、吊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 支架、吊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或平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焊接安装处应焊接牢固,焊缝均匀平整。
- 同一直线段上的支吊架安装间距应均匀,其间距宜为 1.5-2m,不大于 3m。
- 在线槽首端、末端、转角及进出接线盒、箱、柜不大于 0.5m 处,应安装支吊架。
- 支吊架采用膨胀螺栓连接应紧固必须配装弹簧垫圈。
- 支吊架安装后应进行调平调正。
2.2 线槽与桥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 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并应达到抗震加固要求。
- 线槽与桥架的安装顺序应按先干线后支线进行。
- 桥架及线槽的安装左右偏差不应超过 50mm;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 2mm;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 3mm。
- 线槽的安装位置:水平桥架底部与地面距离不应小于 2.2m,顶部距楼板不应小于 0.3m,与梁的交叉部位距离不应小于 0.05m,底部与机柜顶部间距不应小于 0.3m,电缆槽的上部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宜安装在电力线槽的上方,线槽与电力电缆间距应不小于 0.5 m,与高温管道不应平行;在架设防静电活动地板下的线槽高度不应大于 150mm;网格地板下不应大于 50mm。
- 线槽出线口与信息插座底盒或过路盒之间相连接的金属软管长度不宜超过 2m。
- 线槽紧固件的螺母应在线槽的外侧,线槽接缝处应严密、平整。线槽盖板装上后应平整无翘角。线槽的转弯、交叉处连接采用相应的弯头、二通、三通等。弯头、二通、三通等配件宜采用线槽厂家生产的成品,不宜现场加工制作。
- 线槽与接线盒、箱、柜等连接应采用抱脚或翻边连接,并用螺丝紧固,线槽末端加封堵。
- 地面设置的线槽、过线盒等盖能应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盖板处应具有防灰、防水及抗压。
- 线槽通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 线槽、桥架穿越不同防火分区墙体与楼板的管路孔洞,必须进行防火封堵。
- 共用的线槽宜设置隔板。
- 金属线槽应作整体接地的等电位联结接。
- 线槽两端宜采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3 线管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 暗埋管路宜沿最近路线敷设,并尽量减少弯曲。线管转弯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所穿入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 线管两端应设有标志,管内不应有阻碍,并穿布放线缆引线。
- 线管路中,直线管路长度每超过 30m;具有一个弯角管路长度每超过 20m;两个弯角管路长度每超过 15m 时,应设置过线盒,其位置应便于穿线。信息插座底盒不宜兼作过线盒使用。
- 线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且线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线管外径的 6 倍。
- 埋入墙体和顶板内的线管埋深不应小于 15 mm,,埋入地板内的线管埋深不应小于 25 mm,并列敷设的线管间距不应小于 25 mm。
- 敷设于多尘、潮湿环境及穿越人防线管的线管,管口应作密封处理。
- 线管穿越墙壁和楼板处应加装保护套管,穿墙套管应与墙面平齐,穿楼板套管上口宜高出楼面 10-30mm,下口应与楼面平齐。
- 与设备连接的线管引出地面处,管口距地面不宜小于 200mm。从地面引入落地箱、柜的线管,宜高出地面 50-80mm。
- 线管两端应设有标志,管内无阻碍并带穿线。
- 线管引入箱盒,箱盒开孔应整齐并与管径相吻合;线管进入箱盒应套丝锁母,进入箱盒长度为 2-4 扣;两根以上线管进入箱盒长度一致,间距应均匀,并排列整齐。
- 中间直线段敷设应均匀设置管卡予以固定,在终端、转弯处及距离盒、箱、柜等边缘的 150-500mm 范围内应设管卡。
- 吊顶内线管敷设应采用单独的支吊架固定,固定间距宜为 1200mm-1500 mm。支吊架不得架设在龙骨和其它管道上。
- 线管通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 水平安装时,应适当设置防晃装置。
- 明敷线管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美观。
3.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3.1 线缆应按下列要求敷设:
- 线缆的弯曲半径,非屏蔽 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4 倍;屏蔽 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8 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10 倍;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 10 倍;在施工过程中的弯曲半径应大于上述要求。
- 线缆穿越建筑物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时,布放至工作区信息插座、电信间与设备间配线架(柜)部位应预留缆线长度。
- 线缆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物质排放、潮湿、高温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位置,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或屏蔽措施。综合布线与电力线、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312-2007 表 5.1.1-1~表 5.1.1-3 规定。
-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 管槽内线缆不应拧绞,不得有接头。
- 敷设缆线,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 30%~50%,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 25%~30%。
- 桥架内线缆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 1.5m 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 5m~10m 处应进行固定。
- 线缆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汽、供暧管道竖井中,亦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
- 吊顶支撑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 综合布线选用敞开的布放方式时,宜选用相应阻燃等级的防火电缆或光缆。
- 线路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应在相关的部位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 机柜内线缆应分别绑扎在机柜两侧或上下理线架上,排列整齐、美观,捆扎合理,配线架应固定牢固。
- 机房内引入机柜内线缆宜采用上走线的方式,避免破坏机房空调气流组织通道。
3.1 线缆终接
- 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按照选用的连接图方式(T568A 或 T568B)对准线号、线位色标连接,采用非 RJ45 方式终接时,连接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 对绞电缆终接时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不应大于 13mm;
- 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 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 10mm。
- 光缆宜采用预端接方式, 光缆终接与接续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
- 各类跳线宜采用预端接方式,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3 配线箱柜安装
- 光纤配线架(盘)宜安装在机柜顶部,铜配线架与网络交换机可以安装在中间部位,机柜电源插座与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底部。
- 机柜应牢固固定在地面或抗震加固基座上,不能随意移动。
- 壁挂式配线箱、配线架应牢固固定在墙体,安装高度不应小于 1.2m。
- 机柜应采用两根不同长度的接地导体连接至电信间或设备间等电位联结端子板。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