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了高效的信息服务和可靠的运行保障。本文围绕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信息设施、安全防范、布线系统、防雷接地及设备安装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各项设计注重规范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确保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满足建筑的实际需求。
在施工与使用过程中,需特别关注设备的选型和布线细节,强化对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并在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方面实现建筑能耗的优化。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确保长期安全、稳定的使用。
1. 基本要求
1.1 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
- 系统应具备为建筑人员和设备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并能在系统故障时及时报警。
- 智能化设备用房的环境条件需满足系统运行要求,面积及布置应留有布线间距和安全操作空间。
1.2 设备用房设计要求
- 不应设在经常积水的场所下方,需采取防水措施。
- 无关管道和线路不得穿越设备用房,正上方不应设置水管道。
- 地面标高应高出本层楼地面不少于 0.10m,地下层不少于 0.15m。
1.3 施工及验收
- 母线槽、电缆桥架穿越建筑变形缝时,应设置补偿装置。
- 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系统工程应严格执行运行维护方案,施工验收需注重设备运行和用电安全。
2. 信息设施系统要求
2.1 信息接入和网络系统
- 信息接入系统需满足公共信息和专用信息接入的功能,配套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设施。
- 信息网络系统需具备信息安全设备和网络安全管理功能,满足使用需求和传输要求。
2.2 通信与广播系统
- 公共建筑应配套移动通信设施,确保信号覆盖地下空间和电梯轿厢。
- 公共广播系统需支持实时语音广播,紧急广播具有最高优先级,信噪比不低于 12dB。
2.3 厅堂扩声系统
- 扩声系统对服务区以外区域不得造成噪声污染,扬声器系统需具备安全防护措施。
- 会议系统应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
3.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3.1 基本规定
- 安防系统需覆盖实体防护和电子防护,运行期间须防止非授权操作。
- 安防设备应通过专用回路供电,具备防破坏报警功能。
- 系统需设置登录安全措施,避免使用弱口令,防止网络安全漏洞。
3.2 视频监控与入侵报警系统
- 视频监控应覆盖保护区域,支持图像采集、传输、存储和回放功能,存储时间不少于 90 天。
- 入侵报警系统需具备对非法进入、断路短路的报警功能,并能准确记录和显示警情。
3.3 出入口控制与停车管理
- 出入口控制系统需满足紧急状态下人员通行要求,具备断电备用供电功能。
- 停车管理系统需支持车辆识别、防砸车和紧急人工开启功能。
4. 布线系统要求
4.1 室内布线
- 电力线缆、控制线缆与智能化线缆需分开敷设,不得共用同一导管或桥架。
- 潮湿区域应采用防潮、防腐材料的导管,塑料导管应选择中型以上规格。
4.2 室外布线
- 室外埋地敷设的线缆需采取保护措施,不得与地下管道平行布置。
- 转角、分支处需设置人(手)孔井,井位不得设置在散水或建筑物门口。
4.3 电缆桥架敷设
- 金属电缆桥架每隔 20-30m 应可靠接地,进出配电箱时需采取防水措施。
- 桥架通过防火分区时,需用防火材料填充密封。
5. 防雷与接地要求
5.1 防雷装置
- 建筑物地下一层的金属构件、管道需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
- 防雷装置应整合金属框架、管道等自然构件,形成统一接地系统。
5.2 智能化系统接地
- 智能化系统采用 TN-S 或 TN-C-S 接地方式,接地电阻应小于 1 欧姆。
- 机房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应等电位连接,并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25mm²的铜导线接地。
6. 智能化设备安装要求
6.1 设备安装规范
- 设备安装需牢固可靠,并采取防坠落措施。吊装设备需能承受设备重量及附加外力。
- 导线连接应采用连接器或搪锡工艺,端子连接需加装接线端子。
6.2 特殊场所设备
- 屋顶天线应采取防坠落措施,避免设备损坏时伤及人员。
- 显示屏单元搬动时应断开电源和信号线缆,禁止带电操作。
7. 无障碍信息服务
- 无障碍开关和面板的高度应在 0.85m 至 1.10m 之间,并易于识别和操作。
- 公共场所需提供语音或文字辅助服务,确保听觉或视觉障碍者能够获取必要信息。
本文从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建筑智能化的各项要求,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和管理参考,以保障智能化系统的高效实施和安全运行。
展开文章目录